«

小冰遭封杀是微软一次精心策划

时间:2014-6-18 12:48     作者:admin     分类: 业界新闻


2.jpg

现在可以对微信封杀微软小冰的事下断语了:它就是微软一次精心策划。观感有三:


1、小冰被封杀,微软不愤怒,不悲伤,还挥洒诗意,抗议缺乏严正,第一时间渲染小冰死去,并强调她会活来。PR稿件明显早有准备。


2、小冰死后第三天便有报道说,正与第三方合作。然后搭上雷军家的小米,一看就是热乎乎的互联网思维。最后落在触宝家,小冰靓丽复活。


3、及时报道Cortana。这东东是微软年初在以色列会上发布的人工智能产品,是小冰家大哥,比小冰高大许多。PR传播又深入一层。


接下来应该就是微软人工智能深度报道了吧。你看,这波宣传多么巧妙而有节奏,一环扣一环:与马化腾家微信合作——小冰之死——小冰复活——小冰家大哥Cortana现身……


IT巨头里面,微软人工智能并非领先,但它这次在中国的营销,做得却是历来最有心机的。巨头都这样了,大概想证明,在被视为错过互联网热潮、移动互联网热潮后,它有能力借助人工智能实现颠覆与超越。


也就是说,微软的动作,看上去只是一家公司的动向。但是,放在整个产业背景中,实际上它是美国人工智能在中国市场的一次关键路演,你肯定已经看到了,过去大约3年,除了微软外,IBM、谷歌、甲骨文、英特尔等巨头全部在推进人工智能。


而且,最近半年,关于人工智能的并购越来越密集。我就不罗列了,随便去搜吧。我说,从这点上看,微软中国故作悲情的娱乐营销,从关注度上看,不逊于前两年IBM沃森在美国本土所做的人机大战测试。


在一片去IOE化的声音里,敏感时间,微软的动作不但是美国科技巨头集体情绪的流露,也是奥巴马国家战略在全新兴市场的调整与落地。


怎么扯到国家战略层面来了?因为,人工智能正是美国以科技战略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的核心。容我先从经济危机之后的一个角度来说。


有必要先回顾一下为啥人工智能成了目前主流动向。就从2008年底说起。你知道,那年年底IBM提出一个“智慧地球”概念,很快风靡一时,好像全球一下都智慧了,智能了。中国大陆最疯狂,不但连篇累牍销售这个概念,还顺势来了一个“物联网”概念,推波助澜。


形式上是美国、中国两大经济体对金融危机的反映,尝试借此升级产业,刺激危机后的经济。


当时有多热,我给你举例。2009年,中国举办的物联网与智慧地球(智慧城市)主题的论坛,有点人气的接近百场。那年,我跟现在触控科技战略部的、原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曾航,一周曾两次去无锡参加物联网主题大会。我回来,他说又去参加两次,而我则去华南与北方各参加几次,上海本地的也很多。


几乎到处都是物联网、智慧地球的介绍,论坛上的PPT重复再重复,专家们纠缠在概念,乐此不疲。在无锡,我跟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做过交流,连他都觉得概念太多,致辞时提醒产业,不要被概念迷住了双眼,要看清产业现实,理性布局。我觉得,在那种热度中,作为官员他这是非常理性、有节制的表达。


这些论坛上,IBM、微软的高级经理们,总是座上宾。他们的演讲,一度被认为最正宗的,很拽。


刚才说,热潮背后,有借产业升级摆脱危机用意,放在美国,就是奥巴马为“智慧地球”站台效应了。2009年1月,“智慧地球”就被他喊成美国国家战略。你去翻当年新闻,IBM的彭明盛可是奥巴马座上宾,丝毫不逊当时如日中天的乔布斯。


这跟人工智能有关联吗?当然。人工智能就是“智慧地球”在全球落地的最关键一步。听我继续讲。


“智慧地球”确实是个好概念,体现了巨头IBM理念营销优势。但是,这概念若是没有细化、以带有行业特征的子概念支撑,还是太虚。


而且,“智慧地球”思潮下,伴随着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,尤其是集中在电信网络、广电网络、宽带提速,数据中心等领域。严格来说,这些领域是分阶段布局的。


放在中国,当然是大力推进“三网融合”与“宽带中国战略”。当然,它不是为了推进奥巴马的国家战略,呵呵,而是中国自身的行动,虽然本土智慧城市、物联网之类的概念,结果成了许多海外方案营销的重心。


我要是这么说你肯定气愤:中国本地的“物联网”概念,其实变相给“智慧地球”在中国落地做了前期的概念分销,最大的作用是,在第一波基础设施与硬件方面,打好了基础。


那时,全国各地一窝蜂大建物联网产业基地,宣传得都有点麻木。而这些基地里,海外巨头身影多多。


2009年8月,IBM发布《智慧地球赢在中国》计划书,正式揭开中国战略序幕,几乎将中国物联网信心提到爆棚,无锡某镇都被规划为物联网产业基地,我本来采访过一个无锡农民被物联网改变的生活故事的,没有发。那真是伟光正的事业,虽然农民根本就不明白物联网的未来。


但这一点都不妨碍A股市场物联网概念股轮番光鲜。


除了美国、中国,欧盟、日本和韩国等也纷纷推出类似计划,事实上,概念比中国还早,算是升级推进。那阶段,“云计算”概念开始放肆流行,全球IT巨头IBM、微软、英特尔、谷歌、苹果、戴尔、惠普等等全部光鲜抢进传播、布局,热度不逊物联网。记得当时,惠普与戴尔在中国各地城市一度抢进最快。


“云计算”概念比“物联网”概念要更有结构魅力,嫁接到“智慧地球”上,就让它有了结构与骨架。


别的不多说,你去看看2010年至2011年中国云计算概念板块。


随后就是“大数据”了。概念本身不新,1980年,未来学家阿尔文·托夫勒《第三次浪潮》便称颂大数据为“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”。但一本书刺激起公众的热潮。社交媒体反复推荐,作者被拉到中国到处演讲。


在整个“智慧地球”概念下,“大数据”与物联网分立,更侧重巨量数据的搜集与挖掘等。


“云计算”、“大数据”在中国的落地效果是,全国各地大建数据中心,简直疯狂。由于存在许多污染与浪费,导致发改委甚至出台了严格的审核条件。但这也挡不住A股市场云计算与物联网概念结合后的爆发。


不过,大数据本身偏静态,不加分析的数据不过垃圾。数据挖掘、分析并形成决策,比数据搜集本身更有价值,如何挖掘、分析,形成决策,并直接与用户之间建立更深更广的交互,这个地带正是“人工智能”概念的空间。


行文到此,我想说,这正是人工智能——这个1956年诞生的概念焕发第二春的背景。它与“大数据”构成了“智慧地球”的两翼,而“云计算”则是骨架与结构。


概念的细化与分解,背后是全球通信业与互联网业基础设施的布局,以及前端应用层面的疯狂整合。它们正是“智慧地球”概念持续落地的基础。由于美国左右着通讯业与互联网业的游戏规则,当然可以说,奥巴马包装的美国国家战略奏效了。


你能看到,“智慧地球”被包装为美国国家战略后,一度引发外界谨慎对待。因为国家战略势必带有选择性的输出与管控,引发各国对科技霸权、国家安全的担忧。事实上,正是2009年,中国工信部等部委研讨过“智慧地球”落地中国的重大风险,相关领导甚至公开场合直接点名它对许多重点行业构成了威胁。


我在前不久一篇《这一波国家安全话题》文章里提到,相关部门对于“智慧地球”覆盖的中国8大行业已经十分敏感。若是IBM作恶,那中国基础设施就被美国科技力量绑架了。


这担忧一直持续不断。等斯诺登事件爆发后,它就不自觉地成为一种国家层面的焦虑。美国凌驾全球的监控与侵犯行动,终于引发各国激烈抗议。我想,中国的“去IOE化”之所以成为一种趋势,除了本土产业多年“不自主”悲情外,斯诺登事件成了关键的催化剂。而在所谓国家战略下,美国科技巨头在中国的概念布局几乎都是扎堆,它们之间有非常紧密的方案整合空间。


再加上过去两年一系列的网络信息安全危机爆发,IBM当初发布的智慧地球,这个被包装成美国战略的概念,在中国,也越来越给人一种不太纯粹的印象。伴随着这种集体焦虑,美国其他科技巨头的商业行为,也开始引发质疑,终于成了现在的局面。微软WIN8、高通被调查、IBM服务器被建议禁止在银行体系使用等。


如此,看上去,“智慧地球”的概念便污名化了,科技话题被灌注太多意识形态的内容。但是,这能怪中国相关部委么,奥巴马政府以及一些可能配合作恶的企业,从来就没有给人一种很踏实的感觉。


这样一来,IBM们再去强推“智慧地球”就适得其反。因此,过去几年,它一直强化布局、引领全球的人工智能业务,忽然以一张亲和、温情的面孔出现了。并引发其他巨头快速跟进。我的印象中,谷歌最有看点,微软还不是最丰富的。因为,作为“智慧地球”落地的关键,人工智能背后有云计算、大数据,更要有搜索引擎与数据分析、决策的能力。


IBM沃森超级计算机,是一个被镀上一点人格特征的机器人。在与人的答题大战中,它在不依靠互联网连接的情况下,战胜人类,引发全球关注,让人想到许多年前的“深蓝”计算机。截至目前,IBM正实实在在地将“沃森”作为一种方案嵌入到全球许多关键行业中。这种行动,比云计算、大数据更贴近产业现实,或者说,它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。


微软的小冰,功能应该远不及沃森,不过它同样是带有女性人格特征的娱乐性的机器人。在它背后,同样是搜索引擎与大数据,以及包装隐蔽的各种生活应用。与沃森相比,它现在更侧重生活娱乐。


在这个阶段,微软借助一次娱乐的、悲情的营销,一下吸引中国市场关注,同时具有双重韵味:一、它代表的人工智能,首先是全球科技业演变到当下的一种明确趋势;二、抢先于谷歌、IBM等巨头在中国营销,传达了一种借力中国市场实现业务反转的信号;三、人工智能概念,能淡化美国国家战略走样、变行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

写到这里,我要澄清一下。我绝不是反对“智慧地球”,更不是反对有着光辉未来的人工智能,在我眼中,它们多是非常理想、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行动。我想借这篇文章指出,美国国家战略,越来越依靠科技业来包装。当全球外部环境变坏,迟迟不能复苏到2008年之前,美国打着国家战略旗号所做的全球技术与服务输出,当然还有高压管控,都带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动向,加上潜在的政治、军事因素,它导致全球科技业已被意识形态化。


如果你去搜集一下过去几年奥巴马为智慧地球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甚至智能手段产品站台背书的发言信息,当然更有白宫出台的各种推进报告,你就能觉察到,科技业确实成了奥巴马推进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利器。


回过头来看中国。面对美国国家战略,我们应该首先承认,我们暂时根本无法真正突破对方的游戏规则,中国原始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。举一个例子,IBM连续20多年一直蝉联全球专利冠军,这绝非偶然。中国不应该视美国科技巨头为洪水猛兽,落实太过直白的商业禁令。

但是,危机感是实实在在的。前几天有人梳理文章说,中国90%的银行都被IBM高端服务器渗透了。我相信肯定是有事实性的部分。当一个国家的最核心的领域、基础设施被别的国家渗透过深,谁都不会安心。


我觉得,互联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悖论。它激荡人心,让整个社会走向开放、民主,让地球越来越平,但是,要看到,由于游戏规则不在中国,许多开放,不过是美国之外的国家开放,是它们的市场壁垒被推倒,而不是美国市场。实际上,我们看到,美国在过去几年,反而是不断走向保守,贸易保护主义极为明显。中国华为的遭遇,是美国国家战略面对中国崛起的不自信体现。


正是因为美国一直依靠产业规则实施经济高压与严酷捆绑,甚至借技术手段落实意识形态目的。中国才被激发更多民族主义情绪,要警惕被包装成倾销概念的国家战略落地中国。


我自己的建议是,在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思潮中,中国是在应该清醒对待,不要盲目跟风、炒作,而应反观自身是否具备落地的基础,能否可管可控(这个词汇我原本十分讨厌,现在十分理解,呵呵),是否能在概念之下最大限度容纳本土的科技力量,否则,就只能不断沦为人家的倾销地,到最后,被捆绑到产业连喘息都要打招呼。


我提到“倾销”这个词。就再补充几句,以便了结这篇文章。那是因为,过去几年,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,一股互联网沙文主义开始泛滥,虚拟的业务就像美国复杂的金融世界,导致对于实体经济的持续漠视,反映在制造业上,连中国都有“去制造业”的扭曲呼声。这样的结果是,它抑制了以实体、硬件为核心的创新动力,导致泛摩尔定律的价值受到漠视,硬件工业的原始创新,较过去一个时期明显放缓,从而给那些善于包装战略、商业思潮的公司、国家太多“新瓶装旧酒”的机会,演变为一种倾销行为。


这篇文章,我没有刻意梳理它的逻辑,也许经不住好事者的推敲,因为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感受,已经累积多年。作为一名TMT领域的观察着,我觉得,这背后正是科技的意识形态化,科技与人之间的矛盾性。有关人工智能的未来,许多专家忧虑,未来若是机器人具备了人的相当智力,一定会作恶。他们甚至为此设计新的规则。


但在我看来,这都是杞人忧天。机器就是机器,它不会有人类真正的情绪、情感,不会具有真正的人格与精神。所有的产业迷局,国家之间的恶意竞争,科技沙文主义、大众社会的不安全感,不是来自科技本身,而是来自扭曲的、带有意识形态特征的所谓国家战略与区域竞争,它其实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思维。

标签: 微软

版权所有:Mrxn's Blog
文章标题:小冰遭封杀是微软一次精心策划
除非注明,文章均为 Mrxn's Blog 原创,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,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Mrxn's Blog

扫描二维码,在手机上阅读

推荐阅读: